第二次,就这次,名字又是打错姓,是小事;大可爱说奖领了,但她放在抽屉,放学检查抽屉,明明是空的,她觉得自己放了书包,便不当一回事,欢喜回家。
回家了检查书包,才惊觉第一名奖杯不见了!她惊她怕,但她沉着不说,脸上毫无异样,第二天回校找抽屉与书櫥,发现真的不见了。
她应该有难过、害怕的心情,又担心被妈妈骂,也不去跟老师说,问看有谁捡到奖杯,完全封口不说了。
可隔了约2周,18/9晚上整11点,大可爱突然坐来我身边:“妈妈,我有件事跟你讲,你不可以骂我的,你答应不可以骂我的……” 是,你说……
“其实,老师在2周前已給我奖杯了,我明明看了抽屉空空,我以为我放书包带回家了,怎知原来不见了!之后就排桌椅給UPSR用,老师讲不可以再上楼……”
2周前?我愣了一下!奖杯,家里櫥很多她的奖杯了,少一个不少,可是,她才3年级,发生了事情,她怎么有能耐敝在心里那么久?这是9岁小孩该有的情况吗?小孩子,不是不吐不快吗?我急了,我声音大了,我不是要骂她弄丟了奖杯,我是对她不即时说、不敢说的个性气急了……
遇上了问题,大可爱选择把问题隐藏起来,还好丟失奖杯是小事,若是大事件的话,不会太可怕了吗?一次又一次,她都接受不到被人骂,所以就选择不说,这是一般小孩的款吗?明明小孩都是直肠直肚,被大人责骂过后依旧嘻皮笑脸,而大可爱却是耿耿于怀的个性,像犯了不可原谅的大错似的。
大可爱的个性是吃软不吃硬,我大声些,她就大哭满脸悲愁,她越大,我就觉得我这妈的知识不夠,不知怎样的引导才对她最适合。她是我的白老鼠,我只在生了她后才懂得照顾人,原来是如此责任重大。
我想,孩子会有问题,是妈妈爸爸所致,平日的爸爸妈妈是如此威严,才让大可爱抗拒与害怕,有事也不敢说,宁可自己藏着到忍无可忍才说,这样的事已非第一单了,每一次都苦口婆心告诉她,家里是安全的,有什么应该对妈妈说,也不是她该自己一人承受问题。每一个父母都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做个好父母,我要怎样才令你信任我?
可是,孩子越大,她的叛逆成份也越加了……
忽然想到,像她这样的孩子,步入青春期时,家人更在排在后面了……想了打冷颤。趁问题未恶化,我该感化她……祝福我这妈妈是充满力量的。
![]() |
小可爱与可爱虎已入房睡了, 听到大姐哭得很凄凉, 出来问她发生什么事。 我不知怎样说, 只简单的告诉两个弟妹, 大姐不见了奖杯哭很伤心。 啊?大姐满櫥都奖杯了喔? 做么还要哭?不见了就算了啦! 唉,其实最重要的,无关奖杯事。 (另外,大可爱昨天又在数学比赛拿第五,又多一个杯了) |
家长想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,但是孩子很少说出口,或者甚至不说的状况,不少见。家长很担心的说:“万一哪一天我知道的时候,他已经闯了大祸,该怎么办?”
有时候,真的就是孩子出事了,家长才会知道。曾听过家长感叹:“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?”
【现代父母的委屈】
说实在话,这一代做家长的真委屈,因为所有的要求都对着家长来。孩子就是不说,家长不改变,当然不容易改善。想帮助孩子,姿态还要放得很低,光是这个心理关卡,就要花一些时间突破。
“难道,还要我求你说吗?”这是我听过某个长辈,在情绪准备爆发之前,半威胁地对他的孩子所说的话。
如果威胁有用,这样的问题,就不会那么常见了。有时候,利诱会有一点效果,但是,非长久之计,父母心里也不甘心。
【不跟父母说的孩子】
有些孩子,确实是不会说,或说不出来,是属于表达能力的问题,不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谈的重点。我们要谈的是,孩子有能力说,也说得出口(说不定常跟朋友、同学说),但就是不跟父母说。
我最常碰到的状况是,孩子只是想分享心情,轮到家长,就开始说教,讲得头头是道,然后孩子闭上嘴。有些家长,真的一讲就停不下来,话一长,重点就会跑掉,最后容易模糊失焦。
我很怀疑,换成家长是孩子,每次一开口,说没几句话,就得听一场演讲,而且可能还听过很多遍了,家长自己愿意角色对调吗?
还有些时候,家长很没耐心听孩子说。孩子的话也许有些不成熟,所以有些家长会直接打断,“照我说的做就对了!”不想再继续听下去。另外一些状况是,家长觉得自己很了解孩子,孩子才起个头,或者根本还没开口说,就打断孩子或直接帮孩子说,然后开始诉说自己的大道理。
道理不是不能说,而是当道理说出口后,对方只能以“认同”,作为期待中的回应方式,这就变成了压力。大部分人的习性,是要减少压力,所以为了不听洋洋洒洒的大道理,干脆选择闭口不说。
【焦虑的爸妈,强化了负面逻辑】
有时候,孩子们会想,“如果是我自己可以处理的事,就不想麻烦爸妈”。因为只要跟大人说,大人常常会把负面的部分夸大,像是“常上网会交到坏朋友,然后被卖掉。”我听过一位大人说,“随便交朋友,到最后会变成飙车族,出去乱砍人,或被人家砍。”
家长出于关心跟爱护,但是那种焦虑太强大了,强大到逻辑非常的简化与跳跃,孩子根本没办法接受。别说孩子没办法接受,我作为一个旁观者,尽管非常清楚家长出于好意,但我真的听不太下去。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,就应付不来了,怎么可能还要面对家长所给的铺天盖地的情绪?
【无法理解父母行为的孩子】
所以,可以简单说,就不多说。有年轻人就说:“我才不会跟我妈说,跟同学说一说就好了。”有些孩子,到国小高年级就很会思考了,但就是因为很会思考,就越来越能看到家长的言行不一,对家长的不满就越积越多。
譬如,家长爱讲孝顺,就常以此要求孩子的态度。但偏偏家长私底下都在讲阿妈的坏话。孩子看在眼里,打从心里看不起,也不见得会讲出来。
当抽象性的思辨能力提升,孩子刚开始会有过度理想化的现象。所以,孩子们会以高标准去检视身边的父母,却发现看到父母,常出现低标准的行为。但很多时候,孩子不了解人生有很多无奈,父母也有许多逼不得已,凡事常有妥协,人生经验不够,孩子就是没办法理解父母。
道理用说的,还能够精采到一百分。但是用做的,能达到及格就算不错。孩子这时还没办法懂,所以当家长讲道理的时候,孩子的很多情绪就积在心底,只想早日脱离家长的魔音。要等到孩子非常大了,所谓“养儿方知父母恩”,感受到父母字字句句里面的感情,才会知道珍惜。
虽然等着孩子长大,大到能懂,有时感觉非常漫长…